广博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事迹材料 >

疫情期间老师事迹

发布时间:2022-05-20 17:20:01 浏览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期间老师事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疫情期间老师事迹

疫情期间老师的事迹3篇

第1篇: 疫情期间老师的事迹

她是王相芹老师,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在特殊的“教室”里,用心血和汗水滋润着祖国的花朵。

为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她每天从早忙到晚。早上她草草吃点儿早餐,就坐在电视机前和孩子们一起网上听课,记录每节课的知识要点,然后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孩子情况布置相关作业。

听课完毕,视线刚刚离开电视马上又盯着手机,检查孩子听课情况,并及时打电话询问孩子们听课中存在的问题再一一解答。

晚上七点要检查孩子们上传的作业,她戴着老花镜,拿着手机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她一丝不苟,不停地上下翻动着同学们上传的作业。七十八个孩子的作业一个不落,逐一检查,并针对每个孩子做出评价。

存在的问题,打电话或发微信让孩子纠正,直到满意为止。每天忙完累得她满头大汗、腰酸背疼,但心里却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她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在特殊的“教室”里辛勤地耕耘着,培育着祖国的花朵。这就是“园丁的本色”。

第2篇: 疫情期间老师的事迹

疫情期间老师的感人故事

  2月14日,西航一中的老师们在手机上收到了一封特殊的“表白信”。

这封信是西航一中的副校长刘筱蓬写给全体教职员工的。“这许多天以来,我一直被一 些人一些事感动着冲击着……在大家的努力和不断完善下,课上得越来越顺利,效果也越来 越好了……平时不善言辞的同志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动手和表达能力!” 为什么会写这封信?刘筱蓬告诉记者,“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医护人 员、军人警察的责任和担当,看到了广大公务人员和基层管理者的坚守和奉献,看到了服务 行业人员的辛劳和牺牲,看到了百姓志愿者的仁义和英勇,同时也看到了教师自己在使命责 任面前的当仁不让,在危难时刻迸发出来的勇敢智慧的力量!” “我们不歌颂灾难,但在面对灾难时不畏惧不妥协的精神值得歌颂,在战胜灾难中表现 出来的智慧和创造力值得赞扬,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在刘筱蓬看来,教育旨在培养有公民 意识和责任的人,即平时遵守公序良俗,每临大事能挺身而出能当机立断能听从指挥能管好 自己。

“疫情当头教人们明白谁是英雄谁是中流砥柱,谁该信任谁该崇拜追逐,何为国之重器 强国之基,何为家国情怀匹夫之责;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什么是责任担当要竭尽全 力,什么是奉献牺牲当坚守有为;什么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什么是诲人不倦举一反三;什么是 真善美,什么是高富贵;我们用实践创造了自己的奇迹,我们以身教诠释了教育的意义。” 刘 筱蓬说。

第3篇: 疫情期间老师的事迹

Why wait for the future, the dream is now.整合汇编 简单易用(页眉可删)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1

  现在,有数万名女性医务工作者在武汉抗击疫情的前线全力以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们是照亮生命的一颗颗最美的星。今天(3月8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的女“战士”。

  陈静:火神山医院ICU的硬核护士长

  陈静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护士长,从穿防护服、隔离衣、戴护目镜到戴鞋套、洗手,保护每一名进出病房人员的安全是她时时刻刻挂在心头的事。

  除了时刻提醒医护人员注意防护,对于患者出现的顾虑,陈静也是及时进行安抚。

  治疗中,医护人员还要进行插管、吸痰,对于这样容易暴露的高风险操作,陈静总是抢着去做。

  陈静曾远赴非洲利比里亚埃博拉疫区执行任务,具有丰富的传染病防治经验。ICU里几乎都是危重患者,有些甚至没法通过语言沟通,她专门针对沟通困难的患者制作了一本《新冠护患沟通手册》。

  乔杰:以坚韧温柔护佑生命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院长,乔杰在武汉与团队并肩作战已经37天了。2月1日中午,乔杰接到任务,3个小时后就率领北医三院第二批援鄂国家队赶赴武汉。第二天,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组建危重症病房。

  从病房改造到收治患者,乔杰率领团队仅仅用了30多个小时。经过她们的努力,越来越多的病人已经治愈出院。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又身为妇产科和生殖健康专家,乔杰格外关注武汉孕产妇的安全和防治情况。她及时总结孕产妇、儿童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纳入到最新的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

  在这场战“疫”中,武汉市约有11万名医务工作者,另有4万多名来自各地的医务工作者支援湖北,其中女性约占三分之二。她们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此刻更是“战士”,她们护佑着生命,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2

  “阿拉自家人,不要拿证件了吧?”

  “抱歉啊奶奶,没有出入证、身份证,我不能放行的!”

  这里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勤昌村塘东街的设卡道口,由于连接着蔡路集镇,行人车辆来往不断。守在这个道口的志愿者们看上去特别年轻,戴着“疫情防控巡查员”的袖章,口罩上方露出“较真儿”的眼神,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勤昌村的青年志愿者团队,6名团队成员都出生在2000年前后。疫情期间,这些年轻人主动加入防疫志愿者行列,把守“道口”检查关,哪怕亲戚朋友,但凡进村,都要掏证件、测体温。6个年轻人做事认真,被同村长辈们亲切地称为勤昌村新出道的“F6”。

  上海是超大型城市,仅居民小区就有1.3万余个。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织牢织密基层防控网,志愿者们数十天如一日,为这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增添了力量,更为千千万万的市民带来温暖。

  “各位旅客,健康云填写过的请打开手机短信,凭短信出站,请把帽子摘下,前面测量体温!”拿着电喇叭,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赵文昊一遍遍提醒出站旅客。随着返程客流增加,上海火车站疫情防控工作压力持续攀升。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逆行”而上,在上海火车站进出口协助开展进站乘客体温检测、疑似患者转运等工作。

  抗击疫情,上海市一批批医疗队员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出发前,理发成了医务人员的“刚需”。已坚持义务理发30余年的“全国最美志愿者”殷仁俊带着“爱心剪”团队来到医院,为即将上前线的医疗队员理发。面对爱美的女性医护人员,殷仁俊一遍遍询问,头发剪这么短行不行?男队员希望越短越好,殷仁俊干脆剪起超短发,“包他们一个月无后顾之忧”。

  华东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志愿者团队,发挥专业特长,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在沪家庭子女提供一对一专门辅导,包括学科辅导、作业指导、课程学习、读书交流等,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学习活动。

  居家隔离期刚满就报名社区防疫志愿者的党员黄琼芳,一脱下警服就换上志愿者马甲的社区民警朱慧敏,甘当道口守护者的虹桥高铁站双语志愿服务分队……连日来,一大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坚守基层防疫一线。截至3月4日12时,上海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在“上海志愿者网”发布6936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覆盖道口监测、社区排查、心理援助等岗位。招募上岗志愿者超过20万人,累计服务超过800万小时,人均服务40小时以上。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3

  在重症病房,护士们日夜奋战,始终坚守在患者的身边。今天(3月9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男护士唐光明,他用细心科学的方法照顾患者,为他们带去健康和温暖。

  一进病房,唐光明就手把手带着年轻护士一起调试血滤机,帮助病人治疗炎症。20分钟后,机器开始正常运转。

  唐光明是宜昌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腊月二十九,他和另外2名同事一起来到金银潭医院支援,至今已经40多天了。自从来到这里,除了日常的护理工作,转运患者、帮病人翻身这些体力活,他也总会抢着去做。

  这段时间,唐光明还总结出一整套针对重症患者的康复训练手段。杨昊是唐光明护理时间最长的一位病人,1月29日刚入院时,杨昊既不能说话,也不能动。唐光明一边细心护理,一边教他呼吸训练方法,增强肺部功能。

  截至目前,唐光明已先后带领三个不同的护理小组参加了10多场重大抢救。看到一批批危重患者转危为安,唐光明说,光明就在前方,他要坚持到最后一个病人出院。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4

  3月12日,我们来认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从生死线上走过一回。如今,56岁的张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仔细询问,认真观察。张忠德查房时一再叮嘱医护人员要关注细节。42床的患者刚入院时病情严重,无论是气喘还是肺部影像都不乐观。张忠德团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一周之内患者的情况就出现了明显改观,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下床活动和交流了。

  从1月24日除夕当天离开广州,张忠德和团队在武汉已经奋战了40多天。他带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接管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于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欢叫他“德叔”。他还会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开心。

  中西医协同治疗是张忠德诊治时的法宝之一,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他总会充分吸纳西医的现代医学手段。

  在张忠德和同事们的细心照顾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情况好转并且治愈出院,目前他们病区出院人数已超过180人。

  疫情期间的英雄事迹5

  3月1日早上10点,刚到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的周朝辉和周海文,给理发工具和座椅喷了一遍消毒液,为当天的志愿理发做准备。

  “你有什么需求,是要剪短一些还是留长一些?”每次理发前,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这样问。周朝辉说:“虽然是在疫情期间,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会尽量满足不同人对发型的需求。”

  周朝辉今年41岁,周海文今年33岁,两人来自湖北赤壁,都是武汉渼树理发店的理发师。2月14日,周朝辉看到同济医院招募志愿理发师的公告后,马上报了名。“我想为武汉疫情防控尽自己一份力。”周朝辉说,他随后在理发师的工作群里发起号召,周海文看到信息后也报了名。

  周朝辉和周海文第一次出门当理发志愿者就是服务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由于要近距离接触,他们坦言当时有些紧张。但随着防护认知提高,两人的心态也平稳起来。“我们每次出门都会戴手套、口罩,穿防护服,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服务对象。”周朝辉说,如果去医院,他们还要戴好护目镜。

  只要抗击疫情前线的人需要理发,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开车前往,提前一天预约好之后,他们会在早上7时50分左右出门。每次给一个人理发大概要10到15分钟,为女性理发需要更长时间。一天下来,周朝辉和周海文平均要服务60个人,回到住处往往已经晚上八点。摘下护目镜和口罩后,他们的脸上都会留下深深的勒痕。

  2月29日,许久没回家的周朝辉收到了9岁儿子的一封信:“我们能保护好自己,你只用保护好自己就行了,不管多少天,我们在家都会很开心……”看完信,周朝辉哭了:“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抗击疫情一线的人群,为了家人的安全,我们一直在外面住。”

  “疫情只要不结束,我们就不收费。”周朝辉说,抗击疫情一线的人更辛苦,能为抗击疫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周海文说:“等疫情结束后,我一定要好好去吃一顿火锅。”

推荐访问:疫情 事迹 老师 疫情期间老师事迹 疫情期间老师的事迹 疫情期间的教师事迹

相关文章:

Top